1992年盛夏的某天美通美股票配资,海南一处长势旺盛的谷子田里面几个学生正在围着一株谷穗小心的研究。
在他们的旁边,一个满脸泪水的“庄稼汉”深情的望着这棵谷子,喜笑颜开。
他们都是什么人?这处谷子田里面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呢?
一、自不量力的大学生
1982年9月,河北农业大学一个叫赵治海的学生找到系主任,主动要求回到张家口工作。
这个“特殊”的要求让负责学生分配工作的系主任有些始料未及。
要知道以赵治海在校期间的表现,他是完全可以留在省会城市工作的。
虽然革命工作不分贵贱,但说实话留在省会城市工作和回到张家口上班所面临的待遇和机会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
系主任担心自己的学生是一时糊涂,所以揉开掰碎给赵治海讲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劝他留下来。
但赵治海铁了心要回去,最后系主任也只能尊重学生的选择。
就这样河北农业大学的高材生回到了张家口市,入职了坝下农科所。
所长对赵治海的到来非常看重,在他熟悉了工作环境后,主动找到赵治海,询问他的育种研究方向是小麦还是玉米。
在当时农科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培育两种,而大部分人研究方向基本都是“大作物”。
南方的“大作物”主要是水稻,北方选择要稍微多一些,“大作物”主要以玉米和小麦为主。
让所长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赵治海腼腆的笑了笑,给了他一个非常“另类”的研究方向。
“所长,我想要研究谷子的杂交。”
“你再说一遍想要研究什么?”所长还以为自己听差了,揉着耳朵又问了一次。
“我想研究谷子。”
看着赵治海坚定的目光,所长扯了扯嘴角,斟酌了半天,这才慢慢说道:
“小赵啊,我知道你的专业知识非常扎实,但选择育种方向还是要慎重,千万不能好高骛远啊。”
所长这么说并不是觉得赵治海拒绝了自己的好意,在敲打他,而是谷子的杂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我们国家60年代初就组成了由20多个省区市、30多家单位参与的攻关组,想要一举拿下谷子的杂交育种。
结果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课题没有任何进展,许多人都已经彻底放弃了。
不止我们国家如此,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谷子杂交这一块也都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
现如今赵治海不信邪的想要在谷子的杂交育种方面下功夫,在所长看来完全就是瞎胡闹。
因此所长才委婉的劝说赵治海脚踏实地。
这一切赵治海的心里面十分清楚,但他还是坚定的要研究谷子,最终所长只能摇着头离开了。
小单位是没有秘密可言的,很快赵治海和所长的谈话就被其他人给知道了。
一听这个新来的大学生如此不自量力,同事们纷纷摇头叹息,都等着看赵治海的笑话。
我们常说“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24岁的赵治海会打脸所有人吗?
二、一条充满荆棘的路美通美股票配资
年轻的赵治海选择研究谷子杂交并不是想要打脸谁,而是源于他小时候的执念。
出生于农家的赵治海童年时期过得很苦,吃饱饭的日子屈指可数。
他记得父亲和祖母经常在谷子收完后感叹,说要是能多打点粮食就好了,这样一家人就不用再饿肚子了。
懂事的赵治海把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他之所以考进河北农业大学,就是为了可以实现父亲当年的愿望。
赵治海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在确定好目标以后,他就快速的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
1982年冬天特别冷,张家口市的平均气温都在零下十几摄氏度。
这种情况下想要进行研究,只能在温棚里面进行。
那段时间赵治海每天上班的时候都带着浑身的寒气,下班的时候却满头大汗,内衣都能拧得出水。
人长期待在如此温差巨大的环境中工作,不但会频繁感冒,而且特别容易患上关节炎和风湿病 。
专业知识异常扎实的赵治海比任何人清楚这一点,但为了能够让研究快速的出成果,他已经顾不上其他了。
虽然赵治海等人不辞辛劳,每天都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但北方寒冷的气候还是让研究进行的很缓慢。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1984年春节刚过,结婚才半年的赵治海就带着研究团队去了海南。
海南那边的气候温暖,一年可以当两年用,可以让育种研究的速度加快不少。
从这一年开始,赵治海就好像“候鸟”一样开启了两边跑的模式。
每年十月张家口这边的谷子一收割完毕,赵治海就匆匆赶到海南“抢农时”。
等第二年五月的时候,他又会马不停蹄的再次回到张家口,如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赵治海生下来没多久母亲便去世了,小时候他是由父母、外祖母和父亲拉扯着长大的。
成家立业后赵治海业也想要孝敬他们,但由于他一年中大半的时间都待在海南搞育种,所以照顾老人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杨少青的肩上。
最让赵治海后悔自责的是,三位至亲之人去世的时候,他都不在身边,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
每次聊起这些事情,赵治海的心里面就充满了愧疚,一个劲儿的说自己不孝。
除了无法在家中尽孝,长期顶着露水工作还让赵治海的身体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30岁的时候他被查出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需要尽快手术。
可为了自己的研究,赵治海总是拖延手术时间,最后连医生都无奈了,说从还没有见过这么不要命的人。
赵治海为了自己的研究付出了太多的牺牲,但结果却并不进入人意,失败几乎成为了家常便饭。
人毕竟不是机器,始终都看不到成功希望的赵治海还能够在谷子杂交领域坚持下去吗?
三、40年坚持终于开花
在世界范围内,良种的培育基本都借鉴水稻和高粱的杂交方法。
因为这两种作物的杂交最成功,积累的经验也最多。
但赵治海偏偏不走寻常路,完全抛弃了成熟的育种经验,而是选择稍显“落后”的“光温敏两系法”来培育谷子杂交种。
他这么做其实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之前全国30多年科研机构按照水稻杂交的方法培育谷种几十年毫无进展,赵治海不觉得自己比前辈们厉害,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径。
当时赵治海有20多亩试验田,这些试验田里面有几十万株的谷穗。
每天赵治海都在这一望无际的试验田里面一株株的对比,想要找到不一样的谷穗出来。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赵治海不懈的坚持下,1992年的时候奇迹终于出现了。
这天赵治海正在对比谷穗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株谷穗长得和其他的不一样。
经过反复的对比研究,赵治海终于确认这是一株“光温敏雄性不育株”。
小心翼翼的给这株谷穗做好标记后,赵治海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捂着脸喜极而泣。
第一步的成功让赵治海的信心更加足了。
在他和团队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刚进入新世纪,他们就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
“张杂谷1号”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了1200斤,填补了世界空白。
实验室里面的数据虽然很喜人,但赵治海还是不放心,他很快就把良种带回了张家界,让老百姓们试种。
经过一年的跟踪记录,赵治海兴奋的发现,“张杂谷1号”不但具有高产、优质、节水、省工等特点。
在干旱地区的产量比原来翻了一倍多,最高亩产达到了惊人的810公斤。
从这一刻开始,谷子不再是农民口中的地产作物,它已经完全可以媲美其他高产的庄稼。
张治海没有满足“张杂谷1号”所取得的成绩,“庄稼汉”出身的他非常清楚农民有多辛苦。
所以他带着人继续研究,在2004年的时候又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张杂谷2号”。
此后的时间里,“张杂谷3号、5号、8号、9号、10号”相继问世。
这些越来越优秀的谷种在产量方面已经可以和玉米一较高下,经济价值更是不低于棉花。
此时距离赵治海立志为农民增产已经过去了40年的岁月。
为了表彰赵治海的贡献,国家给他颁发了很多的奖励,按说他已经可以安心的享受生活。
但赵治海并没有如此做,现如今他依旧奔波于农田当中,继续培育更加高产的谷种。按照赵治海的说法:
自己就是一位是和谷子打了40年交道的“庄稼汉”。
四、结语
“我是为杂交谷子而生的,这是我的命。”
这是赵治海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坚持在做的一件事情。
正是因为有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所以他才让自己的梦想开花结果,攻克了全国30多个科研机构都没有完成的壮举。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下去,结果都不会太差的,只可惜世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太少太少了。
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