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永旺配资,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我希望这篇内容能为您带来愉悦且舒适的阅读体验。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宣布解体,这一重大消息迅速震动了整个世界。
然而,苏联解体后并未迎来它所期盼的“民主与自由”,反而使得原联邦内的独立国家纷纷陷入政治和经济的泥潭,难以自拔。
苏联以自身的历史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家里如果有老鼠,应该设法赶走它,而不是直接拆毁整个房子。”
那么,苏联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解体的?西方国家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展开剩余91%1917年11月7日的夜晚,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突然发出了一声炮响,成为了历史的开端。
接到信号的布尔什维克党员们迅速行动,冲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
经过激烈的战斗,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彻底击溃,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夺取政权。
随即,布尔什维克党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彼时,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仍由资产阶级政权统治,苏维埃政府的出现无疑像是一颗重磅炸弹,掀起了巨大的震荡。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似乎天生水火不容,面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展开了严厉的“绞杀”行动。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激烈进行中,原本敌对的同盟国和协约国竟然出奇一致地对苏俄内政进行军事干涉。
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日本也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兵占领了海参崴。
据统计,前后共有14个资本主义国家参与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经过长达三年的浴血奋战,苏维埃政权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922年12月30日,曾经并肩作战的多个苏维埃共和国正式一致通过,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苏联”。
苏联的成立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阵营彻底认输,他们只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忙于恢复而暂时无暇顾及苏联的发展。
当时整个欧洲大陆在战争的摧残下满目疮痍,各国都在竭力重建,苏联则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开始迅速崛起。
苏联成立不久,列宁去世,斯大林接掌权柄,采取铁腕手段对国家进行大规模改造,将一个农业国转变成了重工业和准军事化国家。
到了20世纪30年代,全球资本主义国家深陷经济大萧条的泥沼,经济一片萧条。
而苏联却逆势而上,不仅未受大萧条影响,反而各项实力飞速提升。
到1936年底,苏联的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并稳居欧洲第一。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全球放下意识形态的分歧,联合起来抵抗日益猖獗的法西斯主义,苏联作为世界“三巨头”之一,积极参与其中。
战争胜利后,敌人消失了,世界却因英国首相丘吉尔著名的“铁幕演说”再度陷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峙。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自领导一批国家,形成了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
随后,“北约”和“华约”相继成立,标志着双方对峙进入了军事领域。
这场军事对抗无疑是对人类的一场巨大灾难,尤其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让世界差点跌入核战争的深渊。
此后,双方虽时有摩擦,但都深知核战争的可怕永旺配资,谨慎避免爆发全面冲突,冷战对峙持续多年。
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场持久角力才逐渐分出胜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子弹问世,广岛和长崎的两声巨响震惊了全球。
人类难以想象,这两颗看似普通的炸弹竟能带来如此惊人的破坏力。
原子弹由美国首创,苏联不甘落后,迅速加紧研发,1949年成功试爆。
双方均拥有核武器,也都意识到军事冲突只会自取灭亡。
因此,转而寻求非军事途径展开对抗。
正如坚固的堡垒总能从内部攻破,美国显然洞察了这一点。
斯大林时代,苏联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随着时间推移,高度集权的体制逐渐僵化,成为制约苏联发展的重大障碍。
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虽察觉问题并尝试改革,但改革多局限于外部环境调整,未触及根本矛盾,未能扭转衰退趋势。
权力过分集中引发的腐败和贪污在苏共内部泛滥,民众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资本主义阵营洞察民众情绪,决定加以利用,一场名为“和平演变”的阴谋悄然展开。
和平演变最早由美国国会议员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提出,意指通过非暴力手段逐步瓦解对手。
具体做法是,西方派遣大量间谍潜入苏联,这些间谍不直接从事破坏活动,而是借“民主自由”的名义,放大民众对政府的怨愤,煽动反抗情绪。
渐渐地,苏联社会掀起“争民主、要自由”的呼声,社会氛围变得越来越紧张。
更严重的是,这股风潮不仅激励普通百姓,甚至渗透进苏共高层,部分领导人也逐步“沦陷”。
1989年,叶利钦访美,作为苏共党内的激进派,他并未意识到美方对他的访问进行了精心策划。
美国方面带他参观航天中心、医疗设施,让他亲身感受美国的科技实力和社会繁荣。
随后,又带他游览休斯敦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与苏联空空如也的货架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系列安排令叶利钦深刻体会到美国的强大与富裕。
据他的幕僚透露,这次访问彻底动摇了叶利钦的布尔什维克信念。
访美结束时,叶利钦见到了美国总统,总统向他承诺:“只要你能推动苏联解体,美国将全力支持你,并扶持你成为总统。”
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承诺,理智的人难以相信,但叶利钦却深信不疑。
带着美国人的“使命”,叶利钦返回国内。
他迅速集结亲信,逼迫时任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辞职,进而推动苏联解体。
当时苏联是否继续保留联盟进行了公投,结果显示76.4%的民众支持继续维持联盟。
然而,叶利钦领导的分裂势力掌控了局面。
最终,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分裂为15个独立国家,昔日超级大国从此消失于历史长河。
苏联解体,叶利钦实现了他的目标,但喜悦并未持续太久,随之而来的惨况令他震惊。
普京曾言:“苏联的解体对俄罗斯人民来说是一场真正的灾难。”
解体后,俄罗斯非但没有迎来“民主与自由”,反而经历了严重的倒退。
1991年俄罗斯的GDP为7575亿美元,到1996年骤降至3900亿美元,几乎减半。
卢布剧烈贬值,许多人的毕生积蓄化为乌有。
失业人数飙升至2500万,占全国人口的17%。
苏联时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彻底崩溃,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全面瓦解。
平均寿命甚至下降了整整四岁。
更为严重的是,解体引发思想混乱,西方的享乐主义和奢靡风气蔓延,国内犯罪率急剧上升。
昔日的超级大国沦为犯罪滋生的温床。
叶利钦如愿以偿成为俄罗斯总统,面对国家满目疮痍,他迫切需要美国的支持,并坚信美国会“言出必行”。
于是,三年后,1992年,他再次访美,此时美国总统已换成克林顿。
在克林顿眼中,叶利钦并非等同国家领导人,而更像“上门讨饭的乞丐”。
克林顿对叶利钦的态度充满轻蔑,且毫不掩饰。
在一次外交场合,当叶利钦以总统身份发表演说时,克林顿突然爆发出长达一分钟的哄笑。
现场气氛一度尴尬,叶利钦面露难堪。
试想,如果换成斯大林、赫鲁晓夫,甚至戈尔巴乔夫,美国人敢如此无礼吗?
失去苏联这个强大后盾,叶利钦的总统地位根本无法与美国平起平坐。
最终,这次访美以叶利钦空手而归告终。
苏联在时,人们对其充满怨恨;苏联解体后,许多人却开始怀念那个时代。
苏联已成过去,唯有俄罗斯人民在困境中艰难挣扎。
总体而言,人们可以批评政府,表达不满,但执政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以叶利钦为首的分裂派看到了苏联的弊端,却找不到解决良方,盲目听信西方承诺,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
就像家中有老鼠,主人尝试驱赶无果,有人却建议拆掉整栋房子,认为这样老鼠自然无处藏身。
确实,老鼠无家可归了,但房子的主人岂不也同样失去了家园?
一砖一瓦都是前人用汗水和劳动搭建的,后人理应珍惜,而非因老鼠而轻率拆毁。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深刻教训:绝不可轻信敌人的甜言蜜语,警惕所谓“和平演变”。
只有自身强大,才能让对手心生敬畏,赢得真正的尊重。
本文由“云史长安战未央”原创永旺配资,已在全网开启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发布于:天津市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